旅游歌曲创作关系把握的近与远

“旅游”从字面上解读,应该是“旅行着游玩”或“旅途中游览”。

风光旅游与文艺作品间的渊源由来已久。

远的不说,在唐诗宋词中,有关旅游于风光名胜、秀色美景之中的咏颂、赞叹、感慨、抒怀佳作就为数不少。通过旅游所认识的大自然,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元素;而通过文艺作品的传播,也使风景名胜得以广泛的宣传,不管这样的宣传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功能效应都是客观存在的。当然,早时的景区还不存在收门票这一说,也与所在地的城市知名度提升关系不那么密切,和经济发展更是无关,要不然,黄山、庐山、张家界、九寨沟……这些城市也不会等到今天来改名了。因而,有关风光旅游内容的文艺作品大都是作者的自发行为,由单位、部门、甚至党委、政府来组织创作也就是近些年的事。之后当旅游成为了产业,也就有了旅游宣传歌曲的应运而生。这是因为歌曲相对于其他文艺形式,生产成本较低,创作周期较短,受众更为广泛,传播更为迅捷。由此,《太湖美》、《鼓浪屿之波》等一些传播广泛的优秀歌曲后来成为了一些城市的市歌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即便是当时作为电视风光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的《太阳岛上》,这些歌曲的作者们在当初创作时,大概也没有想到会有此结果。

当风光歌曲演变为旅游歌曲,创作就不再那么轻松了。

在旅游成为了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无烟工业”,歌曲与旅游的关系变得如此密切,旅游歌曲的创作就不再象原先风光歌曲那么单纯和自由,需求方(一般是景区管理部门和景区所在地政府部门)与创作方在作品的要求上就有了或多或少的不一致,这些不一致主要反映在作品宣传功能的近与远上面。这中间也有创作者自身认识与把握的问题。笔者想结合近年来所参与的几次征歌活动的歌词评选工作,就此谈点自己不成熟的意见,和大家探讨。

离宣传功能远一点,和歌词本体近一点。

无论是出于需求方的意图,还是由于创作者自身的认识,风光歌曲在演变为旅游歌曲后,最大的内在变化就是宣传功能的显现,题目直接点名,歌词注重了对景区的介绍,词句中除了景点的罗列排比,就是空泛的形容词堆砌,甚至还加入一些毫不搭界的发展口号和远景目标,这也不奇怪,别人请你帮助推销,当然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否则就不像一首旅游歌曲,显得宣传的功能体现不够,力度不强。而这恰恰和歌词的本体——文学性,抒情性,意境性和联想性等越来越远。由于缺乏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和独特见解,以至于作品题目、词句、结构的严重雷同。如在“唱响千岛湖”全国征歌中,就《千岛湖之恋》这个题目的歌词来稿就有40多首,并且在我省的“神仙居”、“开化”,“金华山”等的征歌中,各种“之恋”比比皆是。可见,这种“旅游歌曲”的惯性思维有多可怕。再试想,大量的“之恋”从这一个口子挤进去,怎能不千词一面呢?而在那次应征的词稿中脱颖而出,被评委一致选为一等奖的《做你第一千零一个情人》明显是高出一筹:

做你第一千零一个情人  (汤昭智)
    是山与水一次美丽的邂逅,让世界多出一片风景,虽然幽深小路,没有了踪迹,只留下那山顶,幻变成绿岛的倩影。 //是山与水一场幸福的联姻,让世界多出一段恋情,也许岁月涟漪,记不住曾经,还好有山歌,唱响了水做的爱情。
    选择说走就走的旅行,让我一见钟情,那山,那水,那岛,那湖,远远近近,满目丹青。
    啊,千岛湖,你是那么美,千岛湖,你是那么亲,一千座小岛,就是一千个情人,让我任性一回,做你第一千零一个情人。

看了这个题目就让人眼睛一亮。同是从“情恋”着眼,题目就确定了整首歌词的角度选择和切入点的不同,也就决定了讲述风格与结构形式的区别,当然也就注定了歌词语言的选择差异。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思考结果,差距就在“深入与浮浅”,“精心与草率”,“独特与一般”之间。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有意识的摆脱这种“思维惯性”,离宣传的功能需求远一点,和歌词的本体属性近一点,思维稍作一些改变,角度稍作一点调整,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这里并不是说不要提景区的名称,不能写景点,而是怎么写,如上面提到的《做你第一千零一个情人》,并不难和千岛湖产生联系和联想。还有广为流传的《请到天涯海角来》,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唤一声西子踏青去》等优秀词作,是否对我们会有点滴启发呢?

 唤一声西子踏青去  (华友国)

唤一声西子踏青去,踏上青青的杨柳堤,又走进温馨的太阳雨,又拾起淡忘的诗句。数一数几处早莺争暖树,访一访谁家新燕啄春泥,踏过花港,踏过柳浪,踏出一串青青的往事,踏出一串青青的寻觅…. 寒山、古塔、湖光、桥影,是诗是画都在这里升起!

唤一声西子踏青去,踏上蓝蓝的紫竹溪,又走进流淌的月光曲,又哼起缤纷的旋律。 听一听几声晚钟送夕阳,望一望远去涛声迎晨曦,踏过春江,踏过东海,踏出一串蓝蓝的思绪,踏出一串蓝蓝的希冀……清风、明月、白帆、渔火,是歌是梦又在这里飘逸!

离游客身份远一点,和百姓情怀近一点。

在旅游歌曲征集的应征歌词来稿中所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集中问题,就是作品的“旁观化”,也就是作者往往是站在一个游客和旁观者的角度,来欣赏、观察、评价、议论景区,对景赞美一番之后再借景抒情一番,这样的情充其量也只是作者自己的小情感,甚至是隔靴挠痒的虚情假意,而缺乏的正是当地百姓的感受和他们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作品,当地群众不认可,外来游客没感觉,打动不了自己,又怎么去打动别人?如何深入到当地的老百姓之中,挖掘景区、尤其是景区人的故事,写出具有独特视角,反映和体现他们在今天这个时代中的大情怀的作品,是我们每个词作者应该思考、重视和调整的。其实,这样的优秀作品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展现,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神奇的九寨》、《绿岛小夜曲》,《啊!莫愁,莫愁》等等。说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情不自禁的想到那首歌——《丹顶鹤的故事》(原歌名为《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唱的是盐城沿海滩涂自然保护区一位年轻的训鹤员徐秀娟,为保护野生丹顶鹤而不幸遇难的故事。歌曲的题目和歌词中都没有出现这个自然保护区的名称,但当年我在听了这首歌后,除了被深深的感动,还萌发了想去那个自然保护区看看的强烈愿望。多年之后,当我应邀来到这个自然保护区时,面对眼前的景色我热泪盈眶,不只是为这美景,更是为那个感人的故事和故事里的那个可敬的女孩。由此可见,挖掘、选择并讲好了与景区有关的接地气,入人心的故事,即便不提景区的名称,照样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留下更加深刻印象,这样的歌曲不知要比空洞苍白、哪怕是把景区名称从头唱到尾的效果好多少倍。

再回到“唱响千岛湖”全国征歌活动,最终获得歌曲一等奖的作品《那个梦》:

 那个梦 (牟学农、梁和平、蔚 鸫)
     每次爸爸说起那一年,眼里总满含着深情眷恋,为了心中那个梦,多少乡亲泪别故土家园。舍小家,建大业,要让山水换新颜。当一湖碧波托起千座绿岛,水调歌头唱亮了灯火璀璨。啊!千岛湖,你就是那个梦,我美丽的家园。高峡平湖从此造福人间,甜蜜的歌儿飞向那九天!

每当我们说到这些年,脸上就洋溢起幸福无限,为了传承那个梦, 锦绣文章又续新的诗篇。山常青,水常绿,要让仙境更天然。当三千西子邀来八方宾朋,高山流水奏响了世纪情缘。啊!千岛湖,你就是那个梦,我永远的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要用一生去创造明天!

     这首词是在歌词评选结果出来时,因在场的一位当地同志的一句话而引发出来的:“怎么就没有一首我们千岛湖人自己唱的歌?有点遗憾。”这个我们也曾想到了,但确实没有!这句不经意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新安江水电站和水库是有故事的,作为浙江人,我们不写谁来写?这个遗憾必须弥补!在我们策划、创作这个作品时,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定位:歌词语言朴实、口语化,不要华丽空泛的词句。说事,说人,不要写景,不要借景抒情。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位伟大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具有内在联系,又内涵相关的伟大政治理念——“高峡出平湖”和“绿水青山”,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况,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引领性的方向。由此,两个不同年代的千岛湖人民,之前做出了牺牲故土家园,现在又做出牺牲经济发展的无私奉献,才有了这一湖清水,秀丽风光和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这是两位国家领导人之间在实现“中国梦”的同一目标上的伟大传承、接力和发展!作品虽然获得了一等奖,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千岛湖的老百姓认可不认可才是我们最关注的。终于等到了《那个梦》在“淳安发布”上和社会见面,我们在第一时间看到了淳安民众、尤其是很多当年的外地移民的留言:“歌声唱出了千岛湖的景,千岛湖的情,唱出了千岛湖人的心声。”“感谢政府:没有忘记舍小家,为建大业的移民者!”“有多少人为你背井离乡,吃尽苦头。有多少人为你兄弟分离,泪洒各方,父子天涯。”“无论我离开故乡多少年,无论我移离家乡有多远,我永远是淳安人!淳安才是我的根!”“感谢为千岛湖而远离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在远方的老乡点赞!”“真想听听歌颂我们淳安移民的歌曲。激动,激动,激动!”“爸妈和亲戚朋友当年移民到江西,从我记事起,他们千岛湖成长的故事聊得最多,我们也爱听,说是做梦也是常常做到老家,今后带着他们回老家看看,因为他们不惜一切的付出,才有了千岛湖。”“感人的歌,要出专辑传播出去,千岛湖的梦。”“作词作曲的都是移民吗?”……显然,歌曲已触动了当地百姓,特别是移民们的心灵,我们也被感动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他们的认可才是作品创作最大的成功,和这相比,“奖”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