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乡 嘉 善

词是能歌的诗,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它起始于五代,唐有发展,宋时达到高峰,成为文学一大门类。宋代名词家辈出,留下许多卓越的作品。宋词,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文学。元明时期,词的创作有所回落,直到明后期江南词派又起,有云间(松江)、柳洲(嘉善)词派等,词人很多,作品影响很大。

嘉善的柳洲词派对云间词派来说要小得多,而且风格也不相似,但相对集中的词人,尤其是家族形态群体和时间夸度,在词史或中国文学史上也罕见。

纵观嘉善人文历史,在文学创作的诗词成就很高,《四库全书》中多有入选,先人们留下了许多专集和大量作品。从中可知嘉善人有较高的的韵律天性。柳洲词派以后,在清末的民间竹枝词又兴起。还有著名的嘉善田歌里,也有大量有生动丰富的唱词。

嘉善,是一个词乡。

 一、 众多的柳洲词人

柳州,是魏塘北门外的一处胜景,有柳州亭和文昌阁等风雅建筑,著名的柳州八子会文处就在这里。在明末清初时期,这里是魏塘词人相对集中的地方,以词会友,后有《柳州词选》就是收集了当年这些词家们的作品。

已经被冷落了三百年的词,在明末有所复燃。这种复燃只能是在文学意义上的诠释。因为在宋以后的词还是有音乐性的一面、有调能唱。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音乐性慢慢地失去了,因为它传播的渠道和环境有限,难为大众所接受。而词的文学性却在“诗”的扩散圈子里受到青睐,得到发展。这是一种奇怪的文化现象,因为在元明以后雅文化圈中把音乐与戏曲、曲艺看成同类,把词牌的曲式和唱法渐渐隐去了,只剩下文字的词。人们也只能如同诗一样去理解和诠释它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然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魏塘柳州词人们所留下的词作,也是失去了音乐性的,只是一种变相的诗歌创作而已。但词的创作保留了韵律,它对词律、词句、词韵都有严格要求,不通韵律的人是写不了词的。所以,词是当时风雅文人的标志,众向所求。

明代末年的嘉善文人簇聚,用词来唱和是一种时尚,由于有一定数量的词人和大量的词作,构成了柳州词派这样的风潮群体。据《柳州词选》收编的词人有158家,其中先为41人,后又进社117家。如加上周边的要超过200余人。邹袛漠的《远志斋词丛》说:“词至柳州诸子,几二百余家,可谓极盛。”这《柳州词选》中的绝大部分作者是嘉善人,这么一个庞大的词人群,还有他们写下的浩瀚的词作,确实非常壮观,其规模和风潮令人惊叹!这就是词研究权威严迪昌所评说的“魏塘是个文学重镇。”

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这些词人中许多是出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像具有代表人物的柳州八子中就有魏氏一门三人。在众多的词家中,其领军人物的曹、支、钱、陈、柯等姓也词作传代情况。这种以家族为主的集结式词人,又在如此小县里出现,可见当时嘉善的文风之盛、词风之盛!

柳州词派的风格为婉约清丽,深层次的情感描写,意境及心境的含蓄表达,让作品的文学价值之高,到了相当的境界。他们中很多人都有词集问世。因为社会变更原因,如夏完淳等人的作品反映一定的社会背景。夏完淳的《一剪梅·咏柳》中有句: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国破惜山河的心境表露无遗,词人中有抗清而被杀的,夏完淳就是最著名的一个。从词的内容看,其他还有写隐逸、写田园的也很多,如曹尔堪的《女冠子·秋日述怀》:

“淡湮浓水,正值江南秋美,力田嘉。小巷晴收秫,山厨晚煮瓜。鹅黄家酝酒,腥赤手栽花。一雨重阳近,觉塞些。”

词中一派田园秋景。曹尔堪是嘉善词人中的领军人物,官至翰林院待讲,曾注唐诗,后涉案归里,又游历各地,词作颇丰,著有《南溪词》等词文。在他的影响下曹氏一门五代十多人都有词作存世。柳州词派后人一直延续到清中期。

二、浩瀚的民间竹枝词

竹枝词,最早是一种民歌词,是由唐代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其中一部分是由文人收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一部分是文人吸收民间歌谣的精华创作的民歌色彩的诗歌。还有一部分是文人借竹枝词格调写出来的七言绝句。这一类仍以竹枝词命名。本文所介绍的嘉善竹枝词就属此类。

古代词调有一千余种,难有几种还留下唱谱,虽有调名,如“西江月”、“水调歌头” 等等,但不能以乐律唱出,是一种变体诗罢了。这竹枝词也一样原始的唱法早已失传,甚至形态都变成了诗体,然而还是称它为词。

嘉善竹枝词与柳州词派的词完全不同,他们作者是当地谙熟地方风土人情的文人,所写的内容也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和人文历史的,很亲切,很接地气。这些竹枝词有数千首,有部分因作者被遗忘,作品也就湮灭了,至今尚留的有十多位作者的千余首词。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有《魏塘竹枝词》、《城南樵唱》、《平川棹歌》、《斜塘竹枝词》、《塘东樵唱》、《柳溪竹枝词》、《汾湖棹歌》、《枫泾竹枝词》多种。

这些竹枝词的作者大多在清代后期,都是当地的文人,更有名词人的后裔。《魏塘竹枝词》之一的作者曹竹君是曹应谷之侄,而曹应谷是曹庭枢之孙、曹庭栋的姪孙。可见清末的嘉善竹枝词作者与柳州词人有血脉关系。另《魏塘竹枝词》作者孙燕昌,也是柳州词人孙绳祖五兄弟的后裔。首先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故土,对这方水土这方人非常熟悉且有感情。其次是受家庭文风影响,用手中的笔延续文脉。

写竹枝词有一个不成文的俗成,那就是写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要求在100首以上。这就要求作者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深刻了解,并有作者个人的见识判定,其涉掠面非常广,还要一定的概括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曹竹君《魏塘竹枝词》中第一首就把魏塘的风貌生动刻画出来了:

百里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尽吴声。

六乡游遍停舟晚,篝火渔灯相映明。

一个生活气息相当浓郁的水乡平原形象跃然纸上。

竹枝词所固有的民间特色,让作者用平民的眼光和简单的词汇描绘人和事物,让普通人都能看得懂。同时,在这些地方竹枝词中有大量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得以我们对昔日故土风俗和社会情况的了解。如  的《城南樵唱》中:

蚕纸糊成短竹屏,村童每怕读农经。

牵牛花放元多翠,偷插瓶山缺口瓶。

魏塘瓶山挖出的瓦瓶大多有缺口。在许多词作里给我们留下了当年社会背景的生动描述,为历史遗痕留下佐证。

唤郎抱布东门卖,短陌庄钱未换回。

但说建简真跌价,断传电报自南台。

这里的电报是快报之意,当时还没有电报,南台指福建。东门有水上布市,魏塘纱之佐证也。虽清代也弱落,但亦可见一斑。

关于唐相陆贽是否吾乡人,多有争议,清孙燕昌《魏塘竹枝词》中有记:

云林吊古泾轻桡,内相高风阅六朝。

何日忠州归玉骨,丰篙春涨陆坟桥。

在众多的斜塘、平川、柳溪、枫泾等竹枝词中,存有大量的名胜景观,为我们今天的全域旅游开发提供原始资料,其中有大量的信息,可供我们去挖掘深探。从现存的竹枝词中,有大量描写今西塘胜景和风物的,为我们研究西塘古镇的历史提供了最生动不过的信息资源。

当然,竹枝也无曲调不能唱,但它可以吟颂。笔者曾听过苏州诗词吟颂表演,其中也有竹枝词,四句词的声调刚好是“抑、扬、顿、挫”,很有古朴味。

三、嘉善田歌中的叙事词

人说嘉善田歌是吴歌,实质是一个谬误!嘉善田歌的歌唱性一反任何词派和竹枝词的单一文学性。它是词与调并茂的民歌。而吴歌与古调词一样,文学属性。它以汉乐府吴歌为主体,只有词没有调,不能唱。所以,关于“词”的个性意义在历史长河里发生了变化。封建社会里重文轻乐使大量的音乐唱法失传。文学与仕途有关,而音乐却只属于民间歌手或戏伶,为所不齿,正史上赖于记载,渐渐淡去。这就是音乐文化遗产大大少于文学文化遗产的原因。

嘉善田歌却不然,它有固定的调,如“滴落声”、“落秧歌”等,以不同的词歌填入这些调,非常灵活地随口唱出。嘉善田歌词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叙事词佔多数。有大叙事,唱完一首歌就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如《十二月花名·五姑娘》;也有小叙事描写场景的,如“四句头山歌·搭识私情”:

“搭识私情隔条浜,兜转浜来二三更。跑到小妹场浪格只白胡子黑狗汪汪叫,跑到小妹房中格只金鸡横横啼。”

这词是能唱的,它的调是滴落声。记词人就是根据歌手演唱记录的。又如:《十杯酒》中的第一段:

“手拿金壶第一杯,劝郎君哥哥吃酒要坐弄来,夏至难逢端阳日,后生家吃酒难逢姐来陪。”

十杯酒就是十段,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既叙事又抒情。从1957年省音乐家在嘉善采风所留下的田歌词看,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叙事的。这令人想到当年劳动者之一的歌者在唱述时,为了抓住听者的注意力,为了演唱的一杆到底,不惜大量的唱词,其中有许多唱词是念唱形态来演绎,这就产生二楼嘉善田歌中特有的形式调“急急歌”。

如《四个姑娘去踏车》中:“四个姑娘去踏车,四顶凉帽手里拿,四顶凉帽都是牡丹花,四件布衫都是黑洋纱。”这里用滴落声起调唱,接下去就是念唱的急急歌,它没有旋律支撑,只是念:“四顶凉帽都是牡丹花,四条裤子都是竹叶花,脚踏水车手挑花,眼睛看浪别场花,……”唱不够就念,因为叙事歌都很长,唱要花很多时间,念就快了。就这样,嘉善田歌词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在全国各地的民歌中是少有的。全国第三届去年歌手大奖赛上,浙江武警部队歌手胡小娥一曲念唱并茂的嘉善田歌《送粮》为全场观众所倾倒,获得特等奖。《送粮》是一首新田歌,但它的曲调还是在《滴落声》的基础上,从“三连音”个性发展3/8拍节奏,迎合了六十年代人的审美倾向,至今都感觉水乡之美。

嘉善田歌,这一农村田野上飘落的民歌,反而在词与曲的结合上,达到了古人只词无曲的尴尬局面。这就是俗话说:“精辟在民间。”

嘉善田歌的歌词非常丰富,涉及农村面貌的,农民的精神思想的,封建桎梏下农村爱情冲破樊笼的种种面面。它是农村社会真实的写照,而且用歌唱的形态演绎,更是生动感人,难怪它会达到国家级“非遗”的高度,柳州词派和竹枝词未能所及的领域,嘉善田歌却能展示了、演绎了。这就是嘉善人的艺术魅力所现。嘉善田歌词在中国民歌中独鉴一帜,它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最有个性的传统民歌。

结语

    纵观数百年来的嘉善词史,上述三部分所组成的缺一不可,它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节奏,从领域的变迁到演唱的复兴,证明民间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

     改革开放以后的嘉善,词的故乡还依然后继有人,词人江尉云、柯大庸、卓士浩等人多有词作,虽少有机会问世,然自存自娱又何尚不可?民间词人就是这样。另外,嘉兴市音乐家协会和嘉善文联合办,由嘉善人主编的《南湖词苑》历经20年,发表全国各地作者歌词作品树以千计,曾为推动我省我市的歌词创作有过贡献。《南湖词苑》专为作曲家提供歌词,可惜种种原因停刊。

  笔者也是个词作者,深深痛惜这一文脉渐弱,希望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能关心我们嘉善词乡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