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创作的新媒体进化之路

用发展的眼光看当下,歌词创作才有未来。 新媒体平台,对于歌词创作是成全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三思的问题。有人认为,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人人都拥有创作和发布的自由,必然导致作品的平庸化。如今我们看到的各种乱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如果把作品比作岛,把作者比作海,新媒体平台使海无限扩大,岛无限增多。选择骤增,所需应对的诱惑与困扰也成倍增加。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让我们慌神失措,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裹挟。这种错乱而新鲜的体验,让我们一方面跃跃欲试,一方面又担心因为浮华而阻碍文艺精品的诞生。然而,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看,新媒体加速了歌词创作的进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我们都清楚,人类文明是靠文字传递的。文字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使知识与文化可以在不同的代际间传播。谢冕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新媒体的横空出世,对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影响力不亚于文字的诞生。

新媒体的虚拟特性,使我们的多重潜能得以开发,可以在现实世界之外,拥有更丰富,也更浩瀚的人生。虚拟社交比想象更令人着迷,因为想象是一个人的盛宴,虚拟是一群人的狂欢。置身于新媒体世界,仿佛闯入了平行宇宙,万千种可能同时爆发。这种奇妙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深入挖掘的创作资源。更不要说,新媒体的互动性,让我们比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创作者,都更加容易得到即时、大量的反馈;更加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组建成团队,发挥群体优势。

我无法想象,若不是因为新媒体,我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词评人。如果没有新媒体,我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一群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尤其是事业、家庭稳定的中年女性,他们迫切在文艺消费方面有一个突破和提升。他们不满足于听传遍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而是想试试西方的古典乐,各地方的民谣或其它的小众音乐、原创音乐;比起电视电影,他们更想听歌剧听音乐剧……他们完全有经济实力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但是,他们缺引路人,导聆者。他们需要像朋友一样的人,提供艺术资源,讲解欣赏方法,分享艺术体验。是他们热切的呼唤,鼓励着我,把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写出来,是他们直接促成了《小莉词评》的诞生,也是他们促使我去听更多的音乐,写更有价值的评论。渐渐地,这些评论也引发了创作者群体的关注。《我爱你中国》的词作者瞿琮就说,我是他的第三只眼睛,我的评论不可获缺。越来越多人表示,以前一首歌听了也就听了,可是,看过我的评论才发现,原来短短的一首歌,竟有如此丰富的意涵。看过评论,再听歌,灵魂都提升了。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信息化生存的能力,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的。信息的随时闯入,把我们的时间和思维都碎片化了,我们越来越难集中精力,静下心来搞创作。面对铺天盖地的他人的作品,每一个创作者,都处在焦虑中,迫切需要用新作品来维护自身的存在感。然而,熟悉的创作氛围,已经被冲毁,新的创作模式又一时建立不起来,这样的煎熬,使很多词人散失自我,陷入了迷茫。

左右信息,还是被信息左右,这是新时代的词人,必须面对的抉择。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是可以分类,分时段接收的。我们没必要也不能够,一天24小时都在信息里冲浪。越是在汪洋大海,越是要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果断。每个浪头都要去追一追的人,看似精彩,最终都没大出息。清晰的规划和充分的自律,是保证创作活动能持续推进的大前提。我与瞿琮合作每日一词一评的时候,就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给我发一首词,然后由我写一段百来字的短评。这一段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也让我深深明白,每天都动动脑,练练笔,才能一直走下去。

除了规划和自律,认识自我也极其重要。词人们常常喜欢讨论,先词后曲好,还是先曲后词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因人而异。我有二个朋友,一个才华横溢,却不爱被束缚,听曲填词对他来说,就像孙悟空上了紧箍咒,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于是,他就任由自己在文字间遨游,随心所欲地创作。渐渐地,他的词写得越来越美,美得叫人迷恋,曲作者们心甘情愿地围着他转,为他的歌词插上翅膀。另外一个朋友则正好相反,起初他表现平平,很不起眼,但是他肯吃苦,肯努力,肯做出改变。于是,他拜师学艺,在一个音乐团队里跟着老师学填词。一次次比稿失败的苦,都默默扛下来;他人的作品,他认真分析研读;他人的经验,他铭记在心,反复练习。几年下来,他的耳朵灵了,填词也越来越得心应手。现在,他的歌越出越多,有时候一个月就出三四首,一些颇有名气的歌手也主动与他合作。

新媒体,为文艺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投入到文艺创作和消费中来。这样一个全民创作全民消费的时代,也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之前,文艺评论的读者大多是专业的,讨论得问题也相对专业。可是如今,最需要文艺评论来指点迷津的,往往是毫无专业背景的草根作者和零起点的读者、听众。然而,我们的文艺评论家们,并没有完全领悟到这种转变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很多我们以为不用做的事,恰恰是最应该下功夫做好的。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期《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马东,他不能理解,《奇葩说》百分之八九十的内容都是旧知识,有些问题两百年前就讨论得很彻底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情高涨地投入其中?马东则指出,许知远所知道的,绝大多数观众并不知道,《奇葩说》把已有的知识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就能引发大众的追捧,成为一个好栏目。

我们的文艺评论,要在新媒体背景下,成功推动艺术繁荣,也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继续往专业化方向发展,为专业团体和有较高鉴赏力的人群服务;一条腿向下扎根,用浅显易懂日常化的语言普及文艺常识,维护并循序渐进地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作和欣赏水平。只有把全民的艺术素养都培育好了,才能终止各种乱象,使真正优秀的作品流行起来,流传下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从2014年5月30日成立以来,就在向上和向下两条线上,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相较于需求,我们文艺评论的队伍还不够壮大,评论的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新媒体,为歌词创作的发展,孕育了天文级的量变基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经过最初的混乱和迷茫之后,词人们一定能找到与新媒体共舞的方式,创作出更多高品质的作品。在创作、欣赏与评论的相互促进中,交出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