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焕成与《战士第二故乡》

有一首军旅歌曲在神州大地上传唱了四十年,不但一代代军人百唱不厌,没有穿过军装、没有扛过枪的人们也无比喜欢这一首歌。当优美的旋律深情地响起,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哼唱:

云雾满山飘   

海水绕海礁   

人都说那岛儿小   

远离大陆在前哨……    

啊,祖国亲爱的祖国 ,

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   

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

浙江舟山群岛的东福山岛,便是歌曲《战士第二故乡》的诞生地。有这么一个人,一生只写了一首歌词,却唱红全军全国,他就是来自浙江仙居县、原舟嵊要塞区东极守备连战士、《战士第二故乡》原词作者——张焕成。   

这首名为《战士第二故乡》的歌,使演唱者、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名声高扬神州大地,使作曲者、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副军职创作员沈亚威的大名远播于大江南北,使歌词作者、农民张焕成也成为一个“名人”。这首《战士第二故乡》的歌词,是张焕成在舟山群岛最东端,离公海不远的东福山岛当兵时创作的。

张焕成于1958年11月应征入伍来到东福山岛。入伍半年多来,张焕成被部队官兵扎根海岛、艰苦坚守祖国东大门的精神所震撼,开始用诗歌的形式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只上过三个月学堂的他,有好多字不会写,他便向战友们讨教。写了改,改了写,一首诗足足写了三年。

1963年春,南京军区文艺工者沈亚威、向彤两人来到东福山岛深入生活,在连队黑板报上看到张焕成写的“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的诗,深深被这生动质朴的诗句,和诗句中所表达的战士们坚守海岛的坚强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向彤在张焕成原诗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

一是把“啊东福山,你是我们战士的乐园/是我们日夜守卫的地方”改为“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从而使这首歌的主题和守岛战士胸怀祖国的理想联系起来;二是把“以岛为家”延伸为“第二故乡”,题目定为“战士第二故乡”。沈亚威在东福山岛归来的登陆艇上就谱出了《战士第二故乡》的曲子。196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中,《战士第二故乡》由歌唱家顾松民演唱,获得了好评。1981年,在《沈亚威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改由李双江演唱。随着这首歌盒带的发行,《战士第二故乡》便在部队、城乡广泛流传,特别是舟山的守备部队,把这首歌作为战士的必唱歌曲,成为守备部队的岛歌。

对于张焕成,人们只知他是《战士第二故乡》原词作者,对他的人生经历却知之不多。笔者也曾是一名军人,也创作过歌词,与张焕成同是浙江台州人,为此,多年来我关注张焕成的情况。2010年11月,我带领定海作协会员到仙居采风,与张焕成见了一面,于是,了解到张焕成真实的人生经历:  

张焕成出生在仙居县双庙乡公平村,他原名叫应日友。三岁时父亲应直明亡故,六岁时母亲小冬花不幸去世,他和十岁的哥哥应月友孤苦无依地在世上挣扎着。远在浙江安吉县的大伯应直青得知侄子应日友兄弟俩的艰难处境后,千里迢迢赶到仙居接兄弟俩去安吉抚养。到安吉要走一个多月,一路上年少的应日友俩兄弟难以承受路途的劳累,靠大伯轮流背着走。这样折腾到东阳时,应直青已劳累得难以支撑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应日友托付给当地的一位熟人,言明把大哥应月友带到安吉后,再来接应日友。六岁的应日友就这样在东阳天天盼着大伯来接他去安吉与哥哥团聚,春去秋来,又春去秋来,在漫长的三年等待中,有一天应日友终于等来了来接他的人。但这个人却不是大伯,而是来自仙居横溪下徐村的买主――一个名叫娄小友妹的寡妇。应日友以七十斤的黄豆、一百四十斤的小麦、二百八十斤谷的身价被卖给寡妇娄小友妹当儿子。从此应日友被改名为张焕成,成为寡妇娄小友妹的一名看牛、砍柴、做农活的“劳动力”。 寡妇娄小友妹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对他非打即骂。张焕成自从踏入这家起,便像掉进地狱一般,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整天洗衣、做饭、喂猪、放牛,里里外外所有的活计他都得干。

好不容易熬到了17岁,张焕成借口上山烧炭,才算逃离虎口。1958年,公社书记动员他下山体检参军,正愁无处安身的张焕成,终于盼来了改变命运的时刻。这年12月,18岁的张焕成梦想成真,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奔赴南京军区驻舟山海岛炮兵某部当兵。

张焕成说到自已的人生经历,老泪纵横。张焕成五年的军旅生涯,当过步枪手、在营部当过通讯员、回到东福山岛当过炮长。1963年退伍时,被招工到南京军区后勤部建筑总队当安装工。1965年1月,南京军区后勤部精减人员,张焕成被精减回乡。当了兵,退伍被招了工,按农村人们的话说,这是跳出了“农门”吃上了皇粮。想不到一落千丈又回到农村做农民,大家说苦命的张焕成没有好命。  

当张焕成被南京军区后勤部精减回乡后,25岁的他面对命运的又一次跌落,村里有的好心人恐怕他想不开,前来安慰他,想不到他反过来安慰前来安慰的人。他说,国家有困难,应该理解国家的难处。回家的第二天,张焕成就和生产队的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当起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他学起弹花做棉胎的手艺,农闲时,走村穿户为人们做棉胎,挣点钱贴补家用。农忙时,下死力干农活,多挣工分。人们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吃过皇粮过上好日子的张焕成,回到农村后还是一个不打折扣的“老农民”,这种逆境里的人生“定力”,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当《战士第二故乡》唱红大江南北,张焕成从没对村里左邻右舍声张自己是这首歌的词作者,从没沾沾自喜地妄狂地到处张扬,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是仍旧在小山村里默默地披星戴月地侍弄着农活。1984年,解放军东海某舟山守备营举行“热爱第二故乡,建设第二故乡”活动,这时人们才突然想起这首被誉为“岛歌”的原作者张焕成。而张焕成已经退役20多年,音信杳无,下落不明,通过查阅退伍兵档案,才知道张焕成是浙江仙居县人。于是请仙居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寻找《战士第二故乡》的词作者张焕成的启事。下徐村的人们听到广播的找人启事,根本没往张焕成的身上想,以为是与张焕成同名同姓的另一个张焕成,因此也没把这事跟张焕成说,而早出晚归忙于农活的张焕成,直到第三天才听到广播,当他启程去舟山时,人们才知道大名鼎鼎的《战士第二故乡》的词作者张焕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人们万分感叹:“真是真人不露相啊!”当守备营派人专程赶到浙江仙居县横溪镇下徐村寻找看望他时,他正在田里辛勤劳作,头带斗笠,一身泥水,满面风霜,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见到部队来人探望自己,张焕成激动不已。

这样,他被请回部队,故地重游,面对曾经洒满自己青春汗水的小岛,与过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首先祭奠长眠海岛的战友之墓,又为年轻的战士们作报告,介绍老一代守岛官兵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勉励新一代战士们继承老兵的光荣传统,守卫海岛,报效祖国。演讲结束后,战士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张焕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有好心人给他出主意,让他向曾出版发行过他歌曲的音像部门追讨著作权和相应的稿酬,用以改善晚年生活。然而,张焕成却十分大度地说:“算了,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再说,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智慧,虽然写这首歌我未得到一分钱报酬,但我却因它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1999年12月,为了庆祝澳门回归,中央电视台组织强大演出阵容,奔赴澳门,慰问驻澳官兵,令张焕成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有幸被邀跟大牌明星一同去澳门演出。张焕成一生务农,很少出远门,这次他平生第一次乘坐飞机,飞越祖国大好河山,第一次在大型晚会上登台亮相。在这次演出中,《战士第二故乡》所有主创人员欢聚一堂,张焕成第一次见到了耄耋之年的著名作曲家沈亚威,见到了久仰大名的著名歌唱家李双江。霜染双鬓的沈亚威握着张焕成的手激动地说:“岁月不饶人,一晃我们都老了!”当李双江知道张焕成就是《战士第二故乡》的原词作者时,李双江握着张焕成的手说:“我唱你写的歌唱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见到你,真令人高兴!感谢你为我们写出这么好的歌!”  

此后,各种媒体不断来采访张焕成,开始大家的视角都盯在他这样写出这么一首歌的创作过程上,渐渐地大家不约而同地被他的盛名和他的现实生活的反差所困惑。“你为什么一直来不向大家宣传自己是《战士第二故乡》的歌词作者呢?”“你是特殊时期被精减的职工,为什么不要求复职呢?”“你说自己目前胃病、四肢关节炎症严重,无钱看病,凭你创作的《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对部队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为什么不要求有关部门对你作一些特殊的照顾呢?”   

……面对人们关切的提问,张焕成瘦削的饱经沧桑的脸,总是那么宠辱不惊地微笑着,总是淡泊地说:“《战士第二故乡》的走红,我的作用微不足道。想以此怙名钓誉来捞取什么好处,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也从来不去想。我想的,在部队当兵就要好好当兵;在单位,就要好好当工人;在农村,就要好好当农民……” 以前,歌曲《战士第二故乡》在署名原作者时,也有将张焕成写成张焕臣,当时可能因为张焕成的台州口音,听的人“成”误为“臣”。2004年,为了纪念歌曲《战士第二故乡》发表40周年,浙江省邮政局发行了首日封,张焕成的头像与沈亚威、向彤、李双江一起被印在首日封上,成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永久的珍藏和记忆。

2012年12月,庙子湖海防营请老战士张焕成回到老部队作传统事迹报告,部队官兵打出 “热烈欢迎老战士张焕成回第二故乡”的 横幅迎接张焕成的到来。张焕成又一次与官兵们一同唱起《战士第二故乡》: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那岛儿荒,从来不长一棵树,全是那石头和茅草。啊,有咱战士在山上,管教那岛上变模样,搬走那石头,修起那营房,栽起那松树,放牧着牛羊。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