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三月三”

江西著名词作家俞明龙先生历时10余年,走遍赣、浙7个畲族乡镇的10多个村寨,以及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采录了数以百计的畲歌畲舞畲谣和畲族民间传说,在此丰富多彩的素材积累前提下,数易其稿,创作出了民族风情音乐情景剧《又是畲家三月三》(音乐文学本),发表于《花港》词刊2020年第3期,可喜可贺!我对明龙兄为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不辞辛劳不懈追求表示由衷的敬佩!也向为繁荣畲族音乐、扶持原创畲族新歌所作出努力的《花港》两位尊敬的主编致以由衷的敬意!据我所知,这也是《花港》创刊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为一个作者在同一期上一次性集中刊发15首作品的专版!这除了明龙兄的作品篇篇美如矶珠外,还有主编慧眼识珠,作者与编者珠联璧合,堪称词坛佳话矣!

我和明龙兄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1987年开始,浙江省的江山、常山和江西省的玉山三个毗邻的县(市)轮流做东联合举办“三山音乐节”,那时还在玉山县文化馆工作的明龙兄活动中和江山文化馆李华明兄结识,随后又认识了衢州市群艺馆的蔚鸫兄和我。那时我们都30岁上下,都刚从工厂调到文化馆从事群众音乐不久,理所当然都成了好朋友。“三山音乐节”中玉山县参演节目很多都是明龙创作的,演出的串词也大多出自他的手,我们对这位邻省有才气的同行刮目相看。后来明龙兄调回家乡任广丰县文化馆副馆长,每年一届的“三山音乐节”不能碰面了,但彼此联系依然密切,明龙兄和我词曲合作到现在始终没有间断,尽管分属两省,却常有机会一起参加创作活动,远的不说,近年就有2011江西广丰铜钹山、2015浙江三门蛇蟠岛等数次创作采风,我和蔚鸫都有机会和明龙欢聚,分外亲热!

在读到明龙兄这组歌词新作之前,自以为对畲族传统文化还算比较了解的我,知道畲族分布的地域主要在闽浙两省,至于赣、粤、皖等省只有零星分布,畲歌创作资源应该不太丰富。可没想到明龙兄就在畲民“零星”、畲歌资源“不太丰富”的赣东北潜心创作精心打磨,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十年不飞一飞冲天,一下子就推出15首佳作!

于是,我就在《三月三》的序曲声中,跟随明龙兄愉快地走进丰收时节的畲山人家,看到“布妮”在茶园里《采茶》,在荷塘里《采莲》,正在造新房《上梁》的“山哈”热情地《打糍粑》请我品尝,向我《敬酒》,佩着《花带》的畲家姐妹正在《扎花灯》——原来她们正要去《赶花会》上《闹灯》呢!……《花篮花香》醉人芬芳里,一场喜洋洋的《婚嫁》正在举行,郎哥娘妹在《对歌》;而在热闹的婚礼上,总少不了《畲山少年是欢乐的》……直到最后同样以《三月三》为主题的尾声再次响起时,情绪也顺理成章地推向了高潮,完美落幕……

15首不同内容各具特色的歌词,生动再现了畲族人民生活、劳作、居住、节庆、娱乐、休闲、婚嫁、祭典……等风俗民情,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畲族传统文化。每首作品都有精妙之处可圈可点!

我还注意到,《又是畲家三月三》15首歌词中,有三分之一即5首共出现了18处“三月三”,再加上总标题以及“序曲”和“尾声”的歌名,总共出现21次“三月三”!

我认为,作品中这么频繁地出现“三月三”这个主题名词,并不完全是为突出主题而刻意强调,更不是作者词汇贫乏,而是明龙兄对“三月三”这个民族传统节日情有独钟所致的自然流露!并将这一美好情结用于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他把“三月三”作为切入点,引发创意;把“三月三”作为重点,精心打造;把“三月三”作为亮点,着力渲染……点点都落在实处,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畲族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点点都尽善尽美,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畲族传统文化的精彩纷呈!

《又是畲家三月三》,尽管还只是以歌词文本形式初步展示,可是我已能从这些美妙文字中想像出三月三的画面、三月三的音乐、三月三的故事……以至于走进三月三的画面、音乐和故事之中——品尝畲家的糍粑和米酒,参加畲家的花会和婚礼,和畲家郎哥娘妹对歌……

明龙兄就像一个称职而敬业的“导游”,带领我进行了一次畅快尽兴“畲家风情之旅”,读完全部文字如同游完了全程,每个“景点”都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当然,这样的“旅游者”并非我一个,我想应该是品赏过《又是畲家三月三》这部作品的所有《花港》读者!当然,还有以后可能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的编导和演职人员。

本来,我这篇文字如果就作为词评的话,写到这里应该是结束句了。然而既然提到“民族风情音乐情景剧”这个话题,我觉得还需要顺题再说几句——

早在1998年,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就已经推出了一台畲族风情歌舞剧《畲山风》,用畲族人民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肢体语言,将山野的清风与江南的诗韵融为一体,把畲族的图腾崇拜、祭祖庆典、婚丧习俗、服饰歌舞……等风情再现得淋漓尽致,而“听樵”、“伐竹”和“放排”……等劳动场景更充分表现了畲族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奋发向上的民族个性和精神。演出后获得观众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1999年获浙江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创作和演出双金奖。

2006年,继《畲山风》后,丽水市又推出第二部精品力作四幕风情歌舞《畲家谣》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该剧以瓯江流域畲汉共同的民间艺术为主要素材,既彰显了畲汉民俗的特色,同时着力塑造了本剧目的个性,表现畲汉人民的相亲相爱,畲汉文化的交会交融,诠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万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和谐的大自然的感悟和感恩。

这两台畲族风情舞台艺术经典,在丽水市和景宁县历次重大活动和招待重要宾朋活动中,均作为观赏畲族风情的表演保留节目。我想这对于长期潜心于畲族音乐文学创作、曾经专门到丽水、景宁采过风、甚至还有可能观看过实况演出的明龙先生不会不知道,然而他依然沉醉于自己这部风情音乐情景剧《又是畲家三月三》的创作之中!

而这正是值得我钦佩的地方!说实话,换成我老牟,是绝对没这个勇气来“撞”这二辆好“车”的——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吗?自己辛辛苦苦写了出来,有没有用暂且不说,弄不好还要招惹质疑和非议:是否雷同?是否模仿?是否……?

而这也正是我必须向《花港》两位主编致敬的地方!虽然他们知道在此之前浙江早已有《畲山风》和《畲家谣》,但他们认为:同样的内容和形式,并不等于同样的展示。艺术之花每一朵都美丽,但每一朵都是唯一!

这应该是创作者与编辑者最默契的共识!为之点赞!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三月三”其实也并不是畲族专有的传统节日,除了畲族以外,南方少数民族中的苗族、瑶族、壮族、黎族、侗族、布依族……都把农历三月初三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举行各种绚丽多姿欢乐无比的节庆活动!因为他们都和畲族一样,都把黄帝尊为祖先。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正是黄帝的诞辰,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上述少数民族都以自己作为炎黄子孙为荣!

因此,“三月三”不仅是畲族最重大的节日,也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当然更包括人数最多的汉族!

而最有影响的活动则是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三月三”拜祖大典,祭典时除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华人祭拜者,连当地政府也派官员出席主持大典或诵读祭文,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仪式之隆重,是任何少数民族的“三月三”节庆都不能相比、其实也不用相比的。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纪念仪式,前者庄严,后者欢乐;前者是中华之大典,后者是民族之佳节——合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

从明龙兄的畲家“三月三”,说到我国众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最后说到中华民族共同的“三月三”。我这样的“话说”,是一种顺其自然产生的联想,而这联想更能激起我们炎黄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而并没有影响明龙兄这部作品对畲族风情音舞领域,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

严格的说,明龙兄《又是畲家三月三》歌词部分的创作和发表,并不等于这就完成了一部畲族风情音乐情景剧完整的剧本。而作为音乐剧的前期文本,除了歌词外,至少还应该有诸如情节设计,以及人物、场景……都需要与歌词同时用文字阐述形式予以最早、那怕是最初步的呈示。也许大家会说,那是后面编导的事啊!诚然,以后的工作当然要交给导演和剧组完成,不过一部歌舞剧的整体编导,如果没有剧作者的创意构思提示,导演就难以精准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难以剧本写出更详细可操作的导演文字台本,影响到整个排演流程……

仍以《畲山风》为比对,该剧最早的初稿就将全剧分为“冬祭”、“春歌”、“夏恋”和“秋嫁”四幕,并且有一条简单的剧情主线和具体人物贯穿全剧,所以可称为风情歌舞剧。而《畲家谣》虽然也分“水吟”、“火咏”、“风语”、“山颂”四幕和“序”,也有一对畲族男女青年,但这只是作为双人舞的形式来串接,实际上并没有构成剧情,所以就叫”畲族风情舞蹈诗”了。

通过以上例举,我觉得目前就明龙兄的《又是畲家三月三》这15首歌词而言,称之为风情音乐情景“剧”值得商榷目前是否称作“组歌”或“声乐套曲”为宜?因为导演接下去的工作,是这部歌舞剧的整体情景设计和调度,而不是简单地给15首歌各配一段伴舞。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剧情提示的纯音乐文学的剧本,反而能为优秀的编导让出一块充分的想像空间,导演完全可以根据这组精美歌词所提供的内容和意境,通过和舞蹈融合成为“畲族风情歌舞”的可能,但他已经“交响组歌”或“风情声乐诗画”的结构形式了。届时,作为词作家(编剧)的明龙先生,除了与导演(包括编舞家)的密切沟通合作外,应该还会有与作曲家在演唱形式,情绪对比,调式、调性的设计安排和布局调整等方面通力协作,形成共识。让《又是畲家三月三》“立起来”,成为一台精美绝伦的畲族风情音舞的舞台经典!

这又使我联想到现在许多旅游景区的配套歌舞演出,既有全景式的剧场展示,也有真山真水实景表演。一个景点两三场歌舞同时在表演也是常态,可照样场场都不缺众多的观众!也许大家会以为这就像杭州的《印象西湖》和《宋城千古情》,一台张艺谋“印象”系列,一台黄巧灵“千古情”系列,主题情节各演各的完全不同。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是内容都大同小异,表演却各领风骚。比如著名旅游城市桂林,除了由张艺谋、王潮歌团队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外,后来又陆续推出了《梦幻漓江》、《山水间》、《象山传奇》共达4台大型歌舞,每晚都同时在演出,不管是山水实景,或是剧场舞台,都是以桂林风情歌舞与杂技综合表演艺术形式,采用国际一流舞台灯光音响,集观赏性、艺术性一体,都能带给观众一次惊艳不已的艺术享受!

为什么这些情节内容、表演形式、声光技术都雷同到几乎都千篇一律的大型演出,却会如此久演不衰呢?原因有多方面,不一一例举,而最关键的其实可以用一句土得掉渣的俗话来点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各的高招!

也许是这些旅游大型演出艺术创作和市场运作的成功范例,给了明龙兄敢于挑战同类型畲族艺术精品《畲山春》《畲家谣》的启示和底气。而这底气的背后,则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自己作品的坚定自信!

我期待民族风情音乐情景剧《又是畲家三月三》正式上演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