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思”随想七则

题记:音乐家的乐思用音符记录,我的“乐思”用文字记录……

1、获奖感言  我获奖,只能说明我这个作品一不小心恰好对了某几个专家的胃口或脾气,而这几个专家恰好又当了这次评奖活动的评委;当然还有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这几个人评委又恰好对我没什么意见,或者干脆不认识我。——于是,我运气好,撞到了中奖概率之内。侥幸侥幸!惭愧惭愧!多谢多谢!

2、殊途同归   总想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的人,被称作“老师”;总想把别人的钞票装进自己口袋的人,被称作“老板”。两者都成功的人在家庭里被称作“老婆”;而在艺术界,那就是所谓的“老艺术家”了,即:老师+老板=老婆;或:老师+老板=老艺术家。然而,老艺术家通常也被尊称为“老师”。那么问题来了,此老师与彼老师能分清吗?其实也不用分,因为唯一不同之处便是钞票的去向与归属,在这一点上,作为老艺术家的老师性质上与老婆殊途同归。

3、艺术量化   艺术与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可以量化,而前者则不可。例如天气酷热时,艺术家会感叹:啊,身上都要烤出油啦!而技术师则及其精确地报告:今天气温为摄氏(或华氏)××.×度。可是我们的好些艺术家不明白这个道理,总要把自己进行技术性的量化,比如我得了几个几个奖,我某件作品奖金多少多少等等。而此,并非艺术家献艺,亦非技术师炫技,仅是一种最初级的加法运算而已。

4、作曲秘笈  作曲其实很简单,和写文章是一样一样的。把心里想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就是写文章——所以凡人只要识字就会写文章,写得好了便成为作家。同理,把心里哼的小调调用谱子记下来,就是作曲——所以凡人只要识谱就会作曲,作得好了便成为作曲家。所谓的语法,只不过是后人对前人语言规律的一种总结;同样,所谓的作曲法,也是后人对前人作曲规律的一种总结而已。凡是读起来比较通顺的文章,一般都是符合语法的;凡是听起来比较顺畅的歌曲,一般都是符合作曲法的。

5、声乐奥秘  当歌唱家并不难,就看你对自己的嗓音会不会量体裁衣。说话清楚点的可以唱民族,说话含糊不清可以唱美声,说话有气无力可以唱气声,嗓音沙哑可以唱原生态,普通话不准可以唱闽南歌粤语歌港台歌乃至外文歌,说话结结巴巴可以唱“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如果你的嗓音实在不佳,那么还可以来个反串,男的憋紧嗓门装女声,女的吼粗嗓门变男声,如此亮丽转身,怎能不火?所以,只要你会说话就可以放声歌唱——不!其实不会说话也可以唱歌……什么?哑巴?那不行,问题不在于他不会说话,而是他听不见播放的录音,对不上口型。

6、真声假声  当个声乐老师很容易,所谓真声假声唱法,其实只要教学生说好四个字就可学会。这四个字是戏曲中的道白:“小——生——来——了”!这当中,“小”和“来”就是真声,“生”和“了”(读:“liao”)就是假声。4字道白连起来读就是真假声结合。只要将这句要诀每天读10遍,一周即可完全掌握真假声唱法。

7、皇帝新衣  有好些音乐作品我真的一丁点儿也听不懂。比如有些所谓无调性音乐,所谓十二音系列之类。说实在话,好几次在音乐厅我表面装模作样内心却如坐针毡。我敢肯定,在座的大部分听众也和我差不多吧?不然的话,怎么有那么多衣冠楚楚的来宾和专家在打瞌睡甚至离席而去呢?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说不好听,更没有人敢说听不懂!我想,这大概就是音乐版的皇帝新衣了。最悲催的是某次我去北京音乐厅听一位如雷贯耳的现代作曲大师作品音乐会,电视台现场采访偏偏缠上了我,面对镜头话筒和全场听众,我忽然想起《皇帝的新衣》!就在我冲动地打算开讲这个童话时,嘴里的舌头却不听使唤,说出来的却是一通颇为“内行”的吹捧话。更不可思议的是,平时不善言辞的我这次居然流利得很,甚至还博得了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现场观众本来已不多了)。在旁的女儿悄悄告诉我,刚才她听到邻座说我:此人肯定是大师请来的“托”!我听后几欲晕倒。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