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路有千万条,深入生活是第一条

王晓岭,著名词作家,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军旅题材作品,被亲切称为“战士心中最美的词作家”。代表作品有《咱当兵的人》、《三唱周总理》、《阳光路上》、《一路芬芳》、《强军战歌》、《军中姐妹》、《风雨兼程》、《当那一天来临》、《天下乡亲》、《八千里边防大北疆》、《心心相印》、《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祖国赞美诗》等。

从当年唱遍大江南北的《咱当兵的人》、《军中姐妹》,到近年来风靡全国的《阳光路上》、《强军战歌》等,王晓岭,这位须发皆白却永远精神抖擞的著名词作家,依然在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道路上高歌猛进。王晓岭从军至今40余载,为广大军民奉上了3000多首歌曲。这些广为传唱的佳作背后,是有血有肉的生活浇灌了灵感,是朴实真挚的情感支撑了创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创作的路有千万条,深入生活是第一条。”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王晓岭数十年的创作感悟。脱离生活的创作是无源之水,是无本之木,是难以长久下去的。

他在参与创作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时,曾感慨道:“去西柏坡9次,撰写3年,每首歌词都改了15遍以上,词曲稿堆起来有1米多高。”对王晓岭来说,《西柏坡组歌》就是一次次深入生活采访体验的积累升华。

“有一次,创作组深入太行山区,在一个小村子的村头,一位老大娘正在用石碾碾粮食。她知道我们是军人时,激动地连声说,盼了这么多年了,终于把你们盼来了,来来来,杀鸡给你们吃。”王晓岭说,这个村子曾经走出了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战士,“百姓生活清苦,却还待我们如亲人。我们永远不能忘了自己从哪里来。”于是,一首充满感恩的《天下乡亲》,跃然纸上。“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养育之恩不能忘,高天厚土永不忘。”

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王晓岭还来到了莫斯科。胜利日当天,一名老兵默默地坐在红场上的纪念碑旁,从他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都会在他身旁放下一束花。“我走到他身边,停步一看,他的双眼已经没有了光芒——他失明了。我用俄语跟他交流,上去握他的手,却发现这手竟然是假肢!老人却自豪而安详地用另一只手拉着我的手,去抚摸挂满他胸前的勋章。”眼前这一幕幕,深深打动了王晓岭,他写下了“我们的勋章镌刻独立自由,在那凯歌中挂满了胸膛,如今幸福生活的人们,为你而荣光”的《胜利之歌》。

传遍大江南北的《咱当兵的人》,亦是源自王晓岭对生活的感悟。上世纪80年代初,云南省麻栗坡县,深入到老山前线的他,正端起大碗的酒,敬给那些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们。几年时间过去了,当他再次回到这里,与年轻战士“会面”的地点,却改在了麻栗坡烈士陵园。当年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已然消失,剩下的只有墓碑上一个个冰冷的名字。先后三次深入老山前线体验部队基层生活的王晓岭,苦苦地思索着:同样是青春年华,同样是热血儿郎,为了祖国的安宁,当兵的人却不惜一切牺牲,他们到底有啥不一样?这个疑问盘旋在他的脑海里。面对战友的墓碑,他写下心中的感动:“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自从离开家乡,就难见到爹娘。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都是青春的年华,都是热血儿郎……”

王晓岭的歌曲写不完,而歌曲背后的故事更加说不完,是生活滋养了他,滋养了这些美好的旋律。他说:“城市会让人浮躁,只有常常走出城市,走进生活,才能抛却浮华,找到存在的意义。”

情感是创作的支柱

王晓岭对自身要求相当严格,言谈举止间透露出军人的风范,严谨专注、一丝不苟,这与他跟军队真挚的情感分不开。上世纪90年代末,王晓岭到内蒙古边防哨所采风,他在边境线上100多个边防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记得我们到的第一个哨所,是这条边防线上最东边的伊木河哨所。”王晓岭介绍道。伊木河是“全国最冷的地方”之一。当地每年的无霜期只有80天,10月份就大雪封山,有小半年要过与世隔绝的日子。那时在伊木河哨所排长的安排下,他们20多人的演出队伍睡在了军营里。王晓岭回忆道:“第二天我早早起来,准备去帮忙,刚走出宿舍门,却发现战士们都坐在那里看电视,我奇怪地问他们怎么不睡觉?战士们才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哨所一共就只有那些床铺,让给我们,他们就只好坐了整整一宿!”边防战士们的淳朴感动得王晓岭几近落泪。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当他再次踏入伊木河哨所,排长和战士都已不再是当年的面孔,然而,那朴实而又深厚的情谊却永远不变。

王晓岭在创作时,时刻谨记着这些深切的情谊,“什么样的歌词创作才叫好?有情怀、有共鸣、有酝酿的创作,才能让歌词有生命力,有艺术价值。”他在参与创作《西柏坡组歌》的时候,不断的在询问自己,“我们的初心何在,还能记得我们当年出发的理由吗?”一次次对内心的拷问,让王晓岭渐渐坚定起来,“我们不能忘记出发的理由,我们不能忘记征程中的这种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流血牺牲,我们也不能忘记要奔向明天的目标,同时更不能忘记明天的道路还很长。前路也不是一马平川,还要继续爬坡。在今天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我们要用作品回望历史,再现军人坚定信仰、追求理想、敢于牺牲的精神品格,给予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念与力量。”

正因如此强烈的信念,王晓岭在创作上异常严谨。在创作《海之梦》这个作品时,他前后写了4稿,前3稿分别从白鹭、琴声和海上花园写起,“美则美矣,但我总觉得没有突破。直到第4稿,我想到了帆。”风帆扬起,灵动优美的画面之外,是王晓岭对海上悠久商史的感叹以及对他大海般宽广的情怀的抒发。在他看来,现在的许多作品缺乏思考,有思考的作品,里面应该有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点。他以当前层出不穷的“乡愁”题材作品为例进行了探讨,“现在不少‘乡愁’题材作品不能在真实情感上做到错落有致,或是过分消极,或是没有主体,或是与主题相悖。这些作品都很难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90周年,王晓岭表示自己要重走历史,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他让我们明白艺术作品要呈现生活质感才能动人心弦,艺术创作要怀着虔诚的心灵才能震撼人心。年逾花甲的王晓岭会在创作的路上继续前行,就像他的作品中所写的那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