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议歌词(之二)

歌词创作,打破固有的语言节奏和固化的结构模式,还是很有必要的。一种写作习惯一但成为定式,便很难出新(这种僵化的模式与风格无关)。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形式的语言节奏和结构方式表现,单一的方式很难适应各种题材的表现。这是创作的需要,也是作者的创作能力问题。做为一个歌词作者,应该适应各类题材和各种形式的歌词创作。艺术歌曲的歌词、流行音乐的歌词、各类晚会歌曲的歌词,等等。只有“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才算是一位合格的词作者。  

歌词是能唱的诗,这是对歌词具有文学意义的解释,如果说歌词是能唱的语言,便更切合实际。有些口号式的歌词谱曲后一样成为经典;有些歌曲的歌词就是平白朴实的家长里短,一样广为传唱。由此可见,尽管有些歌词不具备诗意,却能被大众认可,一样是好歌词。歌词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只要能够表达普通人内心真挚的情感,就能谱成曲,并广为流传。 当然,做为音乐文学的歌词,强调它的文学性以及提高它的文学价值,更具有长远的意义和存在的生命力,尤其对初学写词的人,更为关健。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文心雕龙.乐府篇》),诗与歌是艺术综合体,无论是“以乐从诗”,还是“倚声填词”,歌词都将以它特别的属性占据重要位置,词人应该懂得并尊重自己的价值。作曲与作词究竟哪个重要?长期以来,公说公理,婆说婆理,莫衷一是。其实,大可不必为此争论。从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词曲相依为命,互为发展,何苦要争个你高我低。作词者,要略通音律;作曲者,要知晓文法,词曲作者应该互为朋友。很多词作者,不识乐谱,更不会唱乐谱,写出的词,任由曲作者发落,这是很尴尬事情。 如同夫妻,彼此交心,互为深爱,一个连对方都不了解的人,怎能称得上好丈夫(或妻子),难怪有些词作者缺少自信。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词作家,这堂课必须补上。 

创作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创作;二是被动创作。第一种是自己想要写;第二种是想不想写也得写。想写的,一定是你熟悉并感触深刻的,没人要求,只是有感而发。但,一个人的生活圈子有限,知识面有限,写的题材当然也有限。做为一个成熟的词作者,必须学会适应各种题材的创作,扩大创作范围,开阔创作视野。这不但是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被动创作多是命题创作,是词作者常遇到的事,如厂歌、校歌、纪念晚会歌曲等等。要大胆地尝试和锻炼新题材的创作,变被动为主动,充份了解你要创作的内容,调动你的创作激情,寻找创作灵感,极早的进入创作状态。歌词,要写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也要写各行各业的时代风貌。只有练就十八般武艺,才能来者不拒,得心应手地驰骋在创作的天地。  

我总以为,词家以作品说话,闲言少叙。尤其是评论他人作品,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拿来就说,这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对作品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对待涉词未深的作者,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应该准确的找出毛病。肯定,是为了让他们看到希望;批评,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前行。评论歌词,如同评论书法作品,由远及近。书法要看总体的格调与气韵,其次看章法布局,然后看结构与用笔。歌词也是如此,首先看立意是否鲜明集中,其次要看结构能否合乎乐理,然后要看语言是否形象生动,当然,还有好多歌词的特质,如创意、角度等等。歌词评论最忌说大话、空话、套话。没有独到的视角和观点就不要说。有些评论都是概念化语言的堆砌,放之四海而皆准。  

歌词,是一门倍受管束的艺术。有什么的环境,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歌词之树。首先是政治的因素,其次是作曲的因素。歌词一经成为号角,便受到时代和政治的制约,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许多经典,都是和那个时代的政治紧密关连。其次,受作曲家的制约。很多时候,词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结构样式,是长期和某作曲家合作的结果。一个成功的词作者,都会有他(她)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作曲),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固的创作风格,强强联手,成功的概率高,单打独斗,更多的是靠运气。曲作者选词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视角,把词谱成旋律,总是得修修补补,甚至动大的手术,因此说来,写词是被动的。但,尽管如此,词作者还是在管束中,乐此不疲的创作。正是这种多重的不确定性,才激发了词家的写作欲望,使之越战越勇。  

平庸,是歌词创作的门槛,走进去,只是登堂的标志。想入室,就要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很多作者,创作勤奋,点灯熬油,写出的歌词千篇一律,却总是埋怨自己的运气差,没遇到慧眼识珠的作曲家,偶有谱曲者,便大势宣传,生怕世人不知道自己的平庸。歌曲,是时间艺术,三五分钟,稍纵即逝,没有亮点,便匆匆而过,谁也记不住什么。因此,主题再正能量,结构再完整,语言再无可挑剔,也会被人遗忘。一首好歌词,不怕有毛病,最怕没亮点。文笔好的人多得是,能写出好歌词的人甚少。因此,写词的人更强调一个“悟”字,悟是痛苦思索后的幡然猛醒;悟是濒临绝境的柳暗花明。悟能出彩,悟能出奇,悟能出智。拒绝平庸,创造不同。  

歌词,即是文学的属性,更是音乐的属性。歌词创作,有了意象之后,更多的是脑海中音乐的流淌。歌词的音乐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的音乐性,一个是内在的音乐性。外在的音乐性指运用文法的修辞使语言产生的声调顿挫、回环流转、韵律协调、节奏鲜明等音响效果。内在音乐性指将音乐融化到歌词的创意、结构、风格等要素之中,并使音乐性在整首歌词中展现出一种交响的效果,即歌词的情绪的内在律动。正是歌词这种内外音乐的共振产生的音乐美感,才使作曲家有了创作的冲动。  

给歌词起个好名字,是所有词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有的是先有歌名后有歌词;有的是先有歌词后有歌名。有的歌名是歌词的主题;有的歌名是歌词的词眼,等等,不一而足,可见歌词名字的重要。一个好歌名是一首歌词的容貌,不但要漂亮,还要有特色,看一眼便过目不忘,并想继续地看下去,一探究竟。一首一般化的歌名,歌词内容再精彩,也会被人忽略掉。那么,为什么不好好的起一个名字呢?如同一个美女,才色俱佳,哪个不为之所动呢。  

一个词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及艺术品味,必竟会反映到歌词作品当中。品位高,格调便高,写出的东西便有意韵,耐回味。歌词,是大众艺术,但不能追求媚俗,一首歌(或歌词)不可能让所有人接受,只能是一部分人,哪部分?自己是可以设定的。高品位,高格调,源自生话学习点滴的熏陶。不为名利所动,不被世俗所扰,坚持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才可能写出高品质的歌词。